致力于白癜风的研究 https://m-mip.39.net/man/mipso_5964871.html目前,《我不是药神》在院线一路披荆斩棘。在狂揽票房的同时,收割了一大堆的好评。
这部被影迷交口称赞的电影一方面让大家认识了“药侠”陆勇,另一方面也让“天价药”和治病难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
陆勇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在年发布的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的癌症统计一般都滞后3年),全国的癌症新发病例例,平均每天1万多人,每分钟7人确诊患癌。
在癌症高发的背后,是患癌病人看病贵、用药难的大问题。
对于剧中所提到的慢粒白血病患者而言,格列卫是缓解病症的特效药物。
正版格列卫
然而,同样的一盒原研格列卫,在香港卖元,在日本卖元,在美国卖元,在韩国卖元。
到了中国大陆,零售价就变成了元。
格列卫,学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是由瑞士诺华公司研发并生产的针对慢粒白血病的靶向药物。对于以上所提到的国家而言,都属于进口药。
药价差距这么大,难道是诺华公司区别对待吗?
事实上,早在电影刚上映之时,就有很多网友指出,部分医药公司对于“天价药”这个锅,背得实在是太冤枉。
01
要知道,药品研发是医学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医药公司,则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以瑞士诺华制药为例,——年,它连续三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尊敬公司制药行列的首位。
年,它又被《Barron’s》杂志评为全球最受尊敬企业·医药保健企业的第一名。
瑞士诺华制药总部大楼
诺华在国际上的声誉很高,而事实上,它也确实担得起这些荣誉。
拿格列卫来说,诺华在格列卫的研发投入上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他们耗费15年的研发时间,前后投入了50亿美元,才让格列卫成功诞生。格列卫是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研制出的小分子靶向性药物。自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从不足50%一下提升到了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患者可以依靠药物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故而,影片中,当病患吕受益吃上低价仿制药以后,望着襁褓中的儿子,他还憧憬着自己或许可以当上爷爷。
如果没有医药公司的研发和投入,这一切都难以成为现实。
在之前,医药研制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双十定律”。即:研发一款新药需要10年时间、需投入10亿美元
到今天,10亿美元已经远远不够。年的研究数据表明,每款新药开发费用平均要在25亿美元以上。
并且,据统计,每十种投入市场的新药,只有两种能够达到盈利的状态。
而对于制药公司来说,药品的专利红利期在二十年左右。但这绝不是指药品投入市场后的二十年,而是在药品靶向确定后,就要开始申请专利
从研制到临床,再到成功上市,专利期或许已经耗费了十年以上。对于药企来讲,可回收成本的时间更短了。
福布斯年公布数据
一旦专利期结束,大量的仿制药会立马出现在市场上。他们便不得不大幅度给原研药降价。故而,为了保证不赔本,药企会在推出新药之时将药价定的极高。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盈利才是根本目的。对于某种顽疾,原本无药可医。在药企的研发下,变得有药可求,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药企的存在。
如果不赚钱,谁还去开药企呢?
美国辉瑞制药公司
02
似乎照这种逻辑说下去,制药公司都带上了圣母光环,都显得功德无量。
制药公司需要盈利,国家机构需要维护法律尊严、保障专利权。而病人呢?他们只需要最基本的权利——活着。
难道没钱吃“天价药”,他们就活该病死吗?
其实,制药公司也远没有网上说的那么无辜。
如今医药行业的很多乱象,制药公司还是不可避免要背一部分锅。
首先,制药公司在选择研发方向时,就会排除掉那些患者基数小、研发投入高的疾病。
对于那些患病基数大的,如癌症、艾滋病、丙肝等疾病,制药公司则争先恐后地投入研发。
这就造成了一小部分患病群体,长期得不到医治,患病后即使有钱,也是有市无价。
如运动神经元病一类的症状,至今无法医治
其次,制药公司在很多时候,并非承担了药物研发的全过程。
有很多药物的前期研究,都来自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制药公司只承担了最后的收尾工作和临床试验。
这种情况其实想想就明白,对于各高校、医学院而言,尚未解决的疑难病症是最好的科研选题。
一旦这其中有值得投入开发的项目,医药公司都会收购。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医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和开发周期。
并且,一旦一种疾病,有一次性治愈和长期药物维持两种手段,大家可以猜一猜,医药公司会怎么选择?
曾经,乙肝、丙肝等疾病,如果能从一开始就针对防疫疫苗或者一次性治愈的鸡尾酒疗法去投入研究,那么研发成果早就上市十几年了。
然而,许多大型医药公司却都选择了长期保守疗法的开发,对一次性治愈手段绝不肯问津。
后来,丙肝的一次性治愈药被小型药厂开发了出来,成本低,见效快。
然而,这一成果迅速就被大型医药公司给收购,并且将每疗程的医药费用提高到了接近10万美元。
并且,为了延长药品的专利周期,制药公司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通过开发新型替代产品来给药品重新申请专利,以获得更长的周期红利。
或是将药物生产和制作流程复杂化,从而使得各项技术都有专利保护,难以被合法仿制等手段,去阻止特效药的低价普及。
所以,对于医药行业而言,看似出力不讨好,实则暴利无限
从情感上来讲,医药公司研发新药,绝非出于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历史上,不乏有行业巨头为了垄断专利,而让成千上万的病患走向万劫不复
谁敢说医药公司的发家史里,没有一部血淋淋的账本呢?
03
印度是仿制药的天堂,这让如今很多中国的病人们十分向往。
其实最初,印度的药价也是长期被外国药企给把持。
年,英占时期,作为殖民地的印度被英国政府颁布了《印度专利及设计法》,让印度很长一段时间内苦不堪言。99%的药品专利和90%的产品供应被外国药企把持,那时候的印度百姓,可比我们惨得多。
后来,印度政府索性扯下了遮羞布,颁布了新版《专利法》,直接规定了医药行业的原研发公司只拥有工艺专利,而不拥有产品专利。并且,还大大缩短了药品的专利周期。
这就意味着,只要不采取相同的制作工艺,仿制药便具有了合法的地位。这样一来,仿制药在印度大行其道,也顺便惠及了周边的友邻。
后来,印度作为WTO的发起国之一,在《关贸总协定》的框架下,不可避免地要对外企的药品专利进行相应的保护。
这时候,印度人就发挥了他们“耍流氓”的特长。
他们在修改后的《专利法》中又给自己留了两条路:一是“强制专利许可”,二是“化合物专利限制”,又为本国的仿制药生产留下了生存空间。
反观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由于国家坚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势必要将专利保护置于仿制产品的地位之上。
事实上,从商业发展的角度而言,这是绝大多数国家都自觉遵守的选择。
然而这一选择,势必要让饱受医药行业剥削之苦的老百姓承受一定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陆勇作为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顺势而起,既揭开了病人无力承担天价药的矛盾,也推进了中国专利保护和医药行业的改革。
“陆勇案”震惊了全国,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年2月,慢粒白血病的主要药物“格列卫”被纳入国家医保范围。
年5月1号起,我国实际进口的抗癌药物也全部实现了零关税。
04
如今,中国在医药平民化的路途上,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业专利是国际经济交流和贸易的基本准则,并不像大家想象中的一般,说推翻就能推翻
即便是印度,在侵犯国际药企专利的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国际制裁。这方面的苦,最终还是要让平民阶层去承受。
小编之前说过,医药公司的专利红利与药品售价之间的中间点,很重要。如何拿捏这个点,非业内人士不好评判。
但有一点,我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答案:
商业专利和生命伦理比起来,哪个更重要一点呢?
不得不说《我不是药神》真是一部好电影。已经看完很多天了,很多话依旧在我脑海里萦绕:
“他才20岁,他只想活着,他有什么罪?”
今天同事跟我说,医院,没经历过亲人病逝的痛苦的人,不知道病人求生的欲望是有多么强烈
那些病入膏肓、气息奄奄的人,那些徘徊在鬼门关外的人,他们拼尽全力,只为了能在世上多活一天。
我们尊重专利权,尊重科研进步与创造。
但我们更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