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互联网医疗展现蓬勃前景中国日报网 [复制链接]

1#

新冠疫情期间,互联网+医疗迎来高规格的密集“新政”。近一个多月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障局连续下发多个文件,直指互联网+医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线问诊量大增、健康码“通”全国、行业逆市上涨……互联网全力战“疫”,展现蓬勃前景。新政下,互联网+医疗将发生哪些变化,会怎样改变看病这件事儿?

助力抗“疫”互联网+医疗“破冰”入医保

此轮互联网+医疗新政的突出特点是,既有应对疫情的快速反应,又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全面解决方案。

在武汉,受防控措施影响,市民除新冠肺炎以外的看病、复诊、拿药遭遇困难。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医保局率先“破冰”,首医院——“微医”纳入医保支付。

截至目前,武汉已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乙肝、丙肝等10种门诊重症(慢性)疾病需求,每日纳入医保支付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超单,向定点零售药店流传处方超单,为数万名武汉患者提供了复诊开药服务。

区域性“破冰”之举的背后,是疫情中互联网+医疗“第二战场”的出色表现,也是国家加快推动互联网+医疗规范发展的“大蓝图”。

此前,国家卫健委已针对疫情期间的具体问题,连续出台多个有关互联网+医疗的文件,医院、互联网诊疗在抗击疫情中的独特优势,释放出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强烈信号。

梳理其在2月3日、2月6日、2月26日下发的三个通知,亮点不少。比如,新增新冠肺炎在线预检服务;积极组织各级医疗机构开展网上义务咨询、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等服务;组建多个国家级“互联网+”平台,涵盖远程医疗、心理援助、中医诊疗、智能医疗等。

但更具突破意义的国家政策当属“互联网+医保”落地。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在疫情期间的常见病、慢病线上复诊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服务。

目前,江苏、上海、浙江等多地已将互联网医疗服务和诊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并快速进行信息系统改造。武汉除了“微医”之外,医院的在线问诊也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指导意见出台的当日,国家医保局指导武汉医保局,火速在“微医”平台上线了国家医保电子凭证。意见中,也再次强调了要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医保电子凭证。

医保电子凭证“一人一码”,是参保人进行全国医保线上业务的唯一身份凭证。山东、福建等七个省市已开展了先行测试。此前,由于参保人员信息未能完全电子化,导致人工校验繁琐,互联网+医疗支付“最后一公里”一直未能彻底打通。

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说,及时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仅弥补了线下医疗缺口,而且将迅速壮大“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

事实上,关于互联网+医疗更深远的发展已见端倪。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的28条改革意见中,一条以医保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的路径已清晰可见。

行业“春天”互联网上的“医院”来了

在线诊疗的火爆,加上政策“春风”,这个春天互联网+医疗风景这边独好。两大“主力军”——市场化的第三方医院,都有亮眼变化。

胃癌术后化疗患者李先生,疫情期间通过西安医院医院平台,与自己的主治医师视频问诊,在医生指导下服药、调整饮食。“医院真的非常方便,检查结果出来第一时间就能在手机上看到,可以视频问诊让医生看报告,让我们少跑路。”

“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成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说,数据显示,在国家卫生医院中,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此外,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多倍,处方量增长了近10倍。

一大变化是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容向深度拓展。业内人士指出,疫情催生了义诊服务、付费诊疗、信息咨询、病人管理这四类业务快速增长,但信息咨询和病人管理这两类服务,显示出互联网+医疗在健康管理的前后端,都有巨大潜力。

目前,多地加快核发医院牌照,引发业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