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公布,三位科 [复制链接]

1#
撰文|王聪排版|水成文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5日17:30分率先公布。

此次获奖的是:HarveyJ.Alter,MichaelHoughton,CharlesM.Rice。获奖理由:因发现丙型肝炎病*(HepatitisCVirus)而获奖。HarveyJ.Alter进行的输血相关性肝炎的方法研究表明未知病*是造成慢性肝炎的常见原因;MichaelHoughton分离了丙肝病*基因组;CharlesM.Rice盖棺定论,证明仅丙肝病*就能引起肝炎;奖项公布时间(北京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17:30;

物理学奖:10月6日17:45;

化学奖:10月7日17:45;

文学奖:10月8日19:00;

和平奖:10月9日17:00;

经济学奖:10月12日17:45;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诺贝尔奖有两大改变:一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于12月10日的颁晚宴将改为线上直播,获奖者将不会被邀请至斯德哥尔摩;二是诺奖基金会收益不错,今年的单项奖金将增加至万瑞典克朗,约合万美元。

在年第一届诺贝奖颁发,至年之间,共颁发了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迄今为止,已有12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FrederickG.Banting(弗雷德里克·班廷),他因发现胰岛素及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而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年仅32岁。

PeytonRous(佩顿·鲁斯)是有史以来年纪最大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因发现诱导肿瘤的病*而获得年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已87岁高龄。

屠呦呦因发现和提纯可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一同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得中国籍科学家。

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在Nature杂志发表了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种可能结构”的论文,该论文被誉为:“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该论文的发表也标志着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从此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论文发表9年后的年,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已于年因病去世,年仅38岁)。

詹姆斯·沃森(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右)在DNA双螺旋模型前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年颁发一次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甚至都不够发了,以至于诺贝尔化学奖相当大的一部分都颁发给了生物学家。比如年的化学奖颁给了“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年的化学奖颁给了“真核转录的分子机制研究”,年化学奖颁给了“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年的化学奖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年的化学奖颁给了“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自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颁奖次,其中化学领域得奖63次,生物领域得奖26次,物理领域得奖19次,农学领域得奖1次,诺贝尔化学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诺贝尔理综奖了。

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尘埃落定,即将在10月7日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将会花落谁家呢?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诺贝尔奖诺贝尔奖(TheNobelPrize)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尔·诺贝尔(AlfredBernhardNobel)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于年创立,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成立之初设立物理奖、生理学/医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等五个奖项,年增设经济学奖。两次获奖者截至到年共有4位个人和2个组织获得两次诺贝尔奖。居里夫人(M.Curie)获得年物理奖和年化学奖(唯一获得两次不同科学奖的人),莱纳斯·鲍林(LinusPauling)获得年化学奖和年和平奖,约翰·巴登(JohnBardeen)获得年和年物理奖,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年和年获得化学奖。华人获奖者李*道:年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与杨振宁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时年31岁。杨振宁:年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与李*道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时年35岁。丁肇中: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李远哲: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朱棣文: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崔琦:年与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因“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高

健: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9岁。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钱永健:年与下村修、马丁·查尔菲因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GFP)获得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高锟: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中国国籍获奖者莫言:年以《红高粱》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7岁。

屠呦呦:因发现可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更名通知BioWorld始终致力于报道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最重要、最有趣的研究进展,目前全网已有35万+学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