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输血前应该做哪些检查逻辑与证据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35657.html

有很多医疗习惯有悠久的积淀,代代相传,坚如磐石,牢不可破,以至于成为一种无人质疑的习俗。

而习俗,是不讲什么道理的,它似乎天然有理。你质疑,你就是偏激、极端、另类,甚至卖国贼。

唯有循证医学不识趣,它敢于不认这种习俗。循证医学之所以这么硬气,是因为它只认事实和证据,它唯一的出发点只有病人的利益。

所以,循证医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和方法,它更是一种慈悲的情怀。因为它是真正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

输血前的常规检查无疑就是这样的习俗,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输血前八项:乙肝五项和丙肝、艾滋、梅*,是输血病人必须做的检查。有时候,这八项也成为手术前的常规检查。

但到底为什么要做这八项检查呢?

可能很少有医生对此有深入的思考。

很多人的意识里,这就是常规,是规定动作,不做就违反行规。

更多的医生清楚知道,做这些检查是为了规避输血传染病带来的风险。如果知道病人输血前就有乙肝丙肝艾滋梅*,医生手术时的防护意识和措施会完全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如果以后得了这些病,医院有证据可以证明不是输血传染的,可以免责。

也就是说,做这八项的出发点和逻辑是为了保护医生,而不是为了保护病人。

味道是不是有点怪?在我们的常识里,为病人做的任何检查,唯一的目的难道不应该是为了病人的利益吗?查乙肝丙肝艾滋梅*,对病人有什么好处呢?能使病人输血时免于传染这些病吗?或者这些病会影响输血的疗效吗?医生思考的出发点和逻辑难道不在这里吗?

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能支持这些问题。

病人是否有乙肝丙肝艾滋梅*,并不影响输血的效果。

而医生也没有理由毫无依据地把所有的病人都当成潜在的乙肝丙肝艾滋梅*患者而做检查。

职业防护也不是理由,因为医生手术时本来就必须执行标准预防和严格的无菌措施,如果标准预防和无菌术不能防范乙肝丙肝艾滋梅*,你知道了同样无济于事。

不做这些检查会增加医务人员感染乙肝丙肝艾滋梅*的风险,这只是一种想象和推测,并没有证据的支持。

输血前到底应该做哪些检查呢?

对于大多数的输血,只需要做ABO和Rh(D)血型鉴定,以及筛查能够引起溶血的其他抗体,包括Duffy、Kidd、Kell、SsU和Lutheran等血型系统的抗体。以及交叉配血实验。

某些特殊情况,如需要频繁输血的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贫血、抗体筛查结果复杂难以确定最能相容的输注血液、产科Rh(D)分型不确定或不一致等,可以做红细胞基因分型的检查,以确定所输血液的相容性。

这些检查是血型和分子生物学带给人类的巨大恩惠。回顾输血的历史,在血型发现以前的几个世纪里,人类尝试过输注动物血液和人间输血,都有免疫反应导致的惨重的死亡。由于有这些检查,输血才变成无比安全的救命技术。

输血当然也可能传染严重的疾病,如艾滋病梅*等。但预防的手段是检测献血者的血液,而不是受血者的血液。

总之,在UTD的建议里,没有提及输血前要检查乙肝、丙肝、艾滋、梅*。

输血前八项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的医疗习惯,它思考的逻辑不是从病人出发,同时也没有科学的证据。

但习惯既然已经形成,要改变它就难于登天,我大概是见不到那一天的。

任何诊疗措施,思考的逻辑都应该是:这样做是否对病人最有益?有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支持这样做?而不应该是:怎样避免责任?

世界上没有比循证医学更为病人着想的医学了。

余向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