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21日举行的南京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表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疫苗接种已有一定覆盖率的情况下,仍引起新一轮疫情,这突显了抗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特效药物是战胜疫情、消除恐慌、保护人类的终极武器。已获批新冠治疗药物主要依赖抗埃博拉、流感等老药新用,疗效甚微,抗新冠特效治疗药物匮乏。新冠疫情爆发一年多来,由于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力度不足,迄今为止我国的抗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研发仍处于科学家团队和单位自行自发开展状态。立足当前,针对紧迫的大国竞争态势,聚焦有成为新冠特效药前景的重点品种,以最强的使命担当和最快的速度,加快推进,力争研发出我国的特效治疗药物。
人类历史上,鼠疫(黑死病)、伤寒、霍乱、结核等大瘟疫流行,造成数亿人死亡,经济社会凋敝,这些由细菌引起的瘟疫,在针对细菌的特效药——抗生素出现后,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再也无法成为大瘟疫。丙肝病*也是在吉利德的丙肝特效药问世后,得到根治。然而,病*引起的瘟疫,由于没有特效药,在年大流感后,又出现非典(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病*性瘟疫。因此,我们非常赞同陈凯先院士呼吁的“特效药物是战胜疫情的关键”,并期待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尽快研发出新冠特效药,形成“药物+疫苗”的抗疫格局,拯救生命健康,帮助人类走出疫情阴霾,加快经济社会恢复!
(生物资本)
以下为中国经济网的原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特效药物是战胜疫情的关键
中国经济网南京10月22日讯(记者郭文培)“经验证明:特效药物是战胜疫情、消除恐慌、保护人类的终极武器。”在10月19—21日举行的南京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药物研究的使命和机遇,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表示,近期新冠病*变异株扩散,以南非株、德尔塔株、拉姆达株为代表的变异株传播力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疫苗接种已有一定覆盖率的情况下,仍引起新一轮疫情。这突显了抗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战胜疫情,特效药物是关键。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做主题报告。中国经济网记者郭文培/摄
陈凯先院士介绍,全球范围内现有获批(或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的抗新冠药物有20个。其中,8个为老药新用、8个为生物药。然而,已获批治疗药物主要依赖于抗埃博拉、流感等老药的新适应症研发,抗新冠特效治疗药物匮乏。
具体来看,WHO一项全球性大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瑞德西韦、羟氯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β干扰素这四类药物,对治疗新冠肺炎都无效或者疗效甚微;今年4月,武田制药与全球血液制品巨头CSLBehring合作开发的新冠肺炎血浆衍生疗法三期临床试验未能达到主要终点。中和抗体药物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国FDA宣告撤回巴尼韦单抗单独使用的紧急使用授权,因为该药物治疗新冠变异病*的有效性不足。
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治疗仍无特效药物可用。那么,在研药物进展如何呢?
陈凯先院士介绍,寻找新冠特效药物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类是生物大分子药物,以抗体类药物为主,该类药物全球研发进展较快,但对变异病*株效果较差,且成本高、注射使用不方便。另一类则是小分子药物,可抑制病*浸入、复制环节,该类药物对各种变异株均有广谱作用,具有可居家口服治疗、易于迅速启动大规模生产应急供应、成本低、可及性好、适合大范围人群使用等优点,成为各国加快研发抗新冠肺炎特效药的集中发力点。
从临床进展看,当前临床在研的抗新冠药物有个,其中上市申请4个、临床三期个、临床二期个、临床一期75个。在全球在研抗新冠肺炎候选小分子药物中,进展较快的有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的DC和VV,默沙东的核苷类抗病*药物EIDD-,辉瑞公司的口服新冠病*主蛋白酶抑制剂PF-等。
“特效药的疗效水平和研发速度是两个决定性的因素。”谈及国内特效药物研发,陈凯先院士指出,我国在抗新冠病*药物研发和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方面本身具有一定的先期优势和研究积累。但一年多来,由于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力度不足,迄今为止我国的抗新冠肺炎特效药物研发仍处于科学家团队和单位自行自发开展状态。分析来看,支持不足、研发费用有限、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条件严重不足、体内外药理药效模型受限、国内病人数量少难以开展临床等是主要影响因素。
“立足当前,针对紧迫的大国竞争态势,聚焦有成为新冠特效药前景的重点品种,以最强的使命担当和最快的速度,加快推进,力争研发出我国的特效治疗药物。”陈凯先院士说,着眼未来,应瞄准重大突发传染病领域,不断研发新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