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不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而且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是严重危害我国公共卫生的一个重大传染病。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丙肝病毒筛查的推进,我国新增感染者的数量大幅降低。”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李兰娟教授近日在“愿天下再无肝炎”论坛媒体预热会上表示,中国幅员辽阔,医疗资源不平衡,基层的医疗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仍待加强,基层医护人员需要能够掌握最新的医疗讯息,了解关于病毒性肝炎治疗的最新进展。
年,世界卫生组织(下简称WHO)提出了到年消除肝炎危害的目标,它已成为全球肝病防治领域的“一号课题”。
检测技术进步,可以发现病毒低水平复制的患者
在7·28世界肝炎日前夕,记者从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主办的主题论坛在线媒体预热会上了解到,虽然我国乙肝流行程度大大降低,但是,现存感染者和患者数量依然庞大。统计显示,在中国约有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其中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在乙肝防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检测技术的限制,曾经一度无法发现低水平病毒复制的患者,使得很多患者没有尽早地开展抗病毒治疗。
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教授强调:“普通HBVDNA检测下限为IU/ml或IU/ml,在没有更灵敏检测技术之前,大家的共识是转氨酶指标升高2倍,HBVDNA超过IU/ml才要启动抗病毒治疗。
随着高灵敏检测技术的进步,检测下限已经到了20IU/ml甚至10IU/ml,医生通过高敏检测就能够早期发现低水平病毒复制的患者,从而尽早地开始抗病毒治疗。把乙肝患者的HBVDNA降低到20IU/ml,可以有效地降低肝癌风险。”
李兰娟院士分享医院牵头,来自全国50医院的感染病专科医生共同参与的乙肝患者HBVDNA检测调研的中期结果。根据截止到6月底数据,在对既往接受过恩替卡韦治疗一年以内的名患者进行HBVDNA高敏感检测后,结果显示:40%的患者,如果使用普通检测,无法检测到HBVDNA;但是,如果采取高灵敏检测(HBVDNA定量检测下限为10IU/mL),可以发现存在病毒低水平复制的患者。
不消除歧视,肝炎患者难以主动接受筛查
谈到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策略,李兰娟院士建议:“乙肝还不能治愈,需要长期治疗,如果治疗不规范,往往容易复发。去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扩大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高度强调了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只要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就可以启动治疗。”
“目前,我国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只有几百万,存在巨大的治疗缺口,”王贵强教授认为:“很多乙肝患者害怕社会歧视,因此,即使有病也不敢去看病,如果我们不实施早期干预,这些患者就可能进展到肝硬化、肝癌。”
我国丙肝病毒感染者有万,每年新增多达20万。目前,全球大部分治疗丙肝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已经被引入中国,这对于我国实现消除丙肝的目标意义重大。
并且,创新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通过药价谈判,已经被纳入年国家医保目录,药价降幅平均超过80%,年开始在全国逐步落地。
对于我国丙肝的发病特点,清华大学医院肝胆胰中心主任魏来教授有深入的观察,他介绍:“近几年来,为了彻底消除丙肝,我走访了分布国内多个丙肝高发地区,有两个发现,一个是大家对于丙肝的了解程度不够;一个是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我希望,大家能了解,丙肝可以治愈。就是抓紧治、治疗周期短、治得好、不传染,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对此,李兰娟院士一直在呼吁重新把肝炎筛查纳入常规体检,她建议:“目前,社会上对于肝炎的患者依然存在歧视,如果不消除歧视,我们很难呼吁这些患者主动接受筛查;如果不开展筛查,这些患者得不到治疗,就无法降低我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率。我建议,应该把病毒性肝炎的筛查纳入健康人群的体检,实现三个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