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药可医、谈“艾”色变到感染者奋力求生、志愿者投身关“艾”、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卸下了对艾滋病的歧视和偏见,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余年来保山市的艾滋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防治工作正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而这些都得益于——
“医生,这病我不想治了。”电话那头是一个40多岁的艾滋病合并丙肝患者。
“丙肝你都治愈了,艾滋病可以进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为什么不治呢?我们会帮你优化治疗方案,也会尽量帮你减免费用,整个团队都会帮助你,你不是孤军奋战,这病,你一定要来治。”几经劝说,这位试图放弃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终于被医生成功说服。
这是11月12日,医院感染科准备对感染科主任肖明英进行采访前,她与病患对话的情景。
类似的电话肖明英隔三岔五就要打,让发现的存活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面对第四轮防艾人民战争的关键期,面对“3个90%”的艾滋病防治目标,这样的关“艾”行动更是不能松懈。
治疗:燃起重生的希望
从业27年,肖明英经历了艾滋病最困难的年代,也见证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一步步迎来曙光。
年之前,国内没有便宜的抗艾滋病药物,绝大多数病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转机出现在年5月,保山开始有免费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很多患者因为免费药从死神手里逃过一劫。
肖明英至今记得,药品抵达保山的那个月,科里正好来了一位艾滋病晚期患者,她的丈夫因感染艾滋病已经去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当时病人已出现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再不治疗就要死亡。这位病人成了首批接受免费治疗的患者,她积极配合治疗,半年后体内病毒几乎检测不到。出院后的她努力把生活拉回正轨,曾有相关部门想为她提供救助,却被她拒绝了。“只要能把这病控制住了,我就可以自食其力,把一家老小照顾得妥妥帖帖。”
这件事给了肖明英极大的触动,治好一个艾滋病人就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这种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年,一位40医院,此前他已入院治疗四五次,感染曾一度让他失明,家人把家里的门锁全换了,坚决与他划清界限。家庭的抛弃加之反复发作的病情,加剧了他放弃治疗的念头。肖明英劝他:“以前没药治,最难的一关都挺过来了,现在有药物可以控制了,你就更没有理由放弃了!如今医学进步,说不定能撑到艾滋病治愈的那一天。”入院后,医务人员为他捐款,每天轮流给他打饭,坚定了这位病人继续治疗的信心。
今年以来,保山市进一步扩大了检测覆盖面,除对性病门诊就诊者开展艾滋病和梅毒咨询检测,加强对婚检、孕产妇及其配偶、孕前检测、妇女常见病筛查、流动人口及涉外婚姻人群、高危人群等重点人群的HIV监测工作外,还向5大类体检人群宣传动员开展HIV检测,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新招录人员、企业招工人员、各部门各单位职工、自由体检及其他体检人群,截至10月底,保山市HIV筛查人次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6.7%。
在监测检测人数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检测阳性却在持续下降,这说明,这些年来的防艾工作有效遏制了感染人群的扩大。
截至年10月,保山市艾滋病治疗成功率达97%,排名全省前列。
信任:打开心门的钥匙
在“3个90%”的艾滋病防治目标里,治疗率是难啃的硬骨头。
有的感染者认识不足,认为得了这个病就会死;有的担心医药费昂贵,放弃治疗;有的治疗过程中因外出务工、家庭变故等原因逐渐失联;更多患者担忧的是暴露隐私,遭受歧视……要把这些人纳入治疗,首先要做的,是让病人和医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帮助他们跨越心里的那道坎。
“为此,我们会与所有第一次来的病人进行单独的首诊谈话。”医院感染科医生辉入僖告诉记者。医生会向患者承诺,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要求,帮助患者保密。告知患者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给予患者相应的情绪安抚和心理关怀。
“艾滋病其实只是一种慢性病,就像乙肝、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这是医生最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只要遵从医嘱规律服药,病毒就能抑制住,就能像常人一样生活。
“感染者越信任你,治疗效果越好,他们体内的病毒量越低,传播几率也越低。”辉入僖说。
有时候,医院的艾滋病爱心志愿者也会参与到病人的心理咨询当中来,同是感染者的身份,更容易与病人产生共情。
年,杨某一家三口均被确诊为艾滋病,病得最重那段时间,杨某不仅体重掉到40公斤,连视觉、味觉、听觉都产生了严重障碍,因而想到一了百了。多亏肖明英反复做思想工作,才把绝望的一家从濒死边缘拉了回来。与艾滋病毒共处的11年里,杨某享受着国家针对艾滋病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病情一直稳定,身体机能恢复了,气色也好了很多。“重生”的他于年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希望通过亲身经历帮助艾滋病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杨某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心理干预、服药咨询,在市防艾办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举办各种活动,宣传防艾知识、交流情感、互帮互助。有一次科里举办交流活动,一位病人躲在门口不好意思进门,杨某便主动上前和他交流。“这里全都是艾滋病人吗?怎么看着他们这么乐观呢?”病人问。杨某回答:“来,和他们多交流,你就能像他们一样。”从那之后,这个病人经常来参加活动,从最初的自卑慢慢变得阳光。
还有一位儿童患者,父亲因艾滋病去世,母亲出走,他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尽管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孩子对未来仍顾虑重重。杨某猜到了男孩的心思,便鼓励他:“别担心,好好读书,毕业后如果不愿走入正常工作,也会有平台帮助你,像红丝带基金会这些组织就很需要高素质人才加入,去帮助更多的艾滋病人。就算正常人不能接纳你,也有同龄感染者可以在一起。你一定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科普:打破认知的偏见
艾滋病感染者属于很敏感的人群。学校或单位通知体检、打工场所要求办理健康证,都会触碰到他们心底紧绷的那根弦。
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不仅会影响普通人的防护意识,更会让恐惧和偏见挤压着病毒感染者和高危人群,客观上阻碍了抗击艾滋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在艾滋病防治科普上做出了大量的努力,谈“艾”色变的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保山市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
每逢“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重大节日,街头总能看到志愿者发放宣传单、提供艾滋病相关咨询;春节、中秋节等时间段,会有针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留守妇女、涉外婚姻人群等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每年9月,疾控中心都要到保山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入学新生上艾滋病防治课;进机关、进社区、进老年大学的健康教育巡讲不定期开展;市(县、区)结合扶贫攻坚工作,组建了“健康扶贫工作组”深入基层,挨家挨户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动员艾滋病检测……
保山市疾控中心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科科长胡安艳说,通过这些宣传,不同类型的人对艾滋病的知晓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很多人也认识到不能以道德标准来评判艾滋病人。
肖明英告诉记者,最开始与艾滋病人接触,不少医务人员也怕,特别是外科医生给艾滋病人做手术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排斥。但现在,艾滋病患者被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接受。
刚来感染科那会儿,有三四个病人闹着要自杀,辉入僖每天都要接他们的电话,不分白天黑夜的开导劝解;现在病人治疗效果越来越好,这样的电话也越来越少,医生更多收到的,是病人从自家地里摘来的一把青菜、一袋水果和逢年过节一条朴实的问候短信……
杨某希望,有一天公众能彻底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让他们坦荡地生活在阳光里。而这,也是全社会正在努力的方向。
蔡文雯/文周云王丹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