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系统性血管炎怎么治一文盘点2021权威指
TUhjnbcbe - 2025/1/15 19:46:00
                            

原创医学界风湿免疫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机制到治疗「一网打尽」,说清系统性血管炎最新进展!

1月22-23日,在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的指导下,“医学界”传媒携手14位风湿免疫学科大咖,覆盖12余个最新最热疾病领域,开启“乘风破浪——风湿年度盘点”。

本期,中国医院杨娉婷教授从机制和诊治两方面与我们分享了《年系统性血管炎最新进展》。

3大类血管炎发病机制均有新进展

?小血管炎发病机制进展

对于临床关心的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杨娉婷教授指出,不同的AAV关联基因有所区别,而MPO-ANCA和PR3-ANCA更能对AAV做出区分。

PR3-ANCA相关血管炎累及器官较多,包括耳鼻喉、气道、周围神经系统、消化道、肾脏等。此外,青年发病的多器官受累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也与PR3有关,这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风险高、预后较差的特点。

总体来说,AAV外周免疫细胞可分为三类:抗体产生相关(B细胞/浆细胞)、细胞毒活性相关(CD8+T)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其中前两类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相关,后一类则与肾脏受累和严重感染相关。

中性粒细胞激活及补体替代途径激活在AAV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免疫细胞的代谢状态与功能改变有密切关联。

紧接着,杨娉婷教授讲解了AAV中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机制:

1.单核细胞内PR3和MPO易位到细胞表面,单核细胞上调CD14并改变TLR表达模式;

2.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内皮损伤与血管外迁移;

3.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增加;

4.M2巨噬细胞促进纤维化;

5.表达PR3的中性粒细胞破坏巨噬细胞的吞噬;

6.促炎细胞因子和免疫原性物质的释放。

图1AAV中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的作用机制

此外,对于AAV中外泌体的作用,年也有一些新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EVs与EC相互作用;

BEVs参与自身免疫;

EVs促进血栓形成;

EVs诱导血管内皮损伤;

EVs促进血管生成;

Evs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外泌体在肾损伤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作用机制。

图2外泌体在肾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相比于AAV,IgA血管炎在儿科更为多见,在成人中也可见到。其发病诱因包括遗传因素和上呼吸道感染、食品、微生物群改变等后天因素,最终可造成蛋白尿与肾功能不全。

图3IgA血管炎的发病机制

此外,对冷球蛋白血症(MC)血管炎,最常见的原因是丙肝,其发病已随着有效的抗丙肝治疗而减少。而非丙肝相关的MC则常见于干燥综合征(SS)和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MC血管炎的发生与PD-1-IFNL4突变相关。MC还是年轻SS患者发生淋巴瘤的危险因素之一。

?大血管炎发病机制进展

在病理上,巨细胞动脉炎(GCA)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内膜增生,区别于大动脉炎(TAK)的以外膜增生最为突出。且有明确证据表明,GCA中调节性T细胞(Tregs)功能下降。

杨娉婷教授指出,GCA与TAK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不同的细胞聚集,这强调了二者的治疗靶点应有所区别。

图4GCA的发病机制

研究还发现,TAK患者的外周血中Tfh17细胞(定义为CD4+/CXCR5+/CCR6+/CXCR3-)比例显著增加,而Tfh17细胞可辅助B细胞增殖与活化。

?中血管炎发病机制进展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与大血管炎有类似之处。其发病主要由于微生物及其中保守的小分子基序(PAMPs)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也包括氧化应激等损伤,共同导致血管壁内炎症细胞的激活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图5川崎病的发病机制

对于变应性血管炎,杨娉婷教授主要介绍了白塞病的发病机制。在遗传因素和表观遗传因素的背景下,感染、微生物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促进白塞病的发生。而在发病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相关机制介导的损伤较为突出。

权威指南更新AAV诊疗建议

在治疗方面,杨娉婷教授首先提到,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指南首次明确提出了关于AAV的治疗建议,这些建议具备循证医学依据和优先顺序。

对GPA/MPA的治疗,诱导治疗时强调应用小剂量激素。这一推荐基于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剂量减半不影响疗效,且可减少副作用。

此外,利妥昔单抗(RTX)和环磷酰胺是治疗重度活动性GPA/MPA的核心药物。利妥昔单抗也可作为维持治疗药物,其次可选择甲氨蝶呤和硫唑嘌呤。维持治疗时长则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决定,若有复发需考虑药物转换。

对于不太严重的活动性GPA,指南优先推荐激素+甲氨蝶呤,认为其优于激素+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等其他药物。若药物可诱导缓解,则继续应用原有方案,尽量不做改变;若不能诱导缓解,则需转换用药方案。

图6年ACR指南对GPA/MPA的治疗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对严重的活动性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指南强调了足量激素口服,仍然推荐环磷酰胺或利妥昔单抗作为诱导环节用药。但环磷酰胺由于其生殖毒性不被推荐作为维持治疗药物。对于不太严重的EGPA,则是首选激素+美泊利单抗治疗。

图7年ACR指南对EGPA的治疗推荐

此外,杨娉婷教授指出,在AAV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中,利妥昔单抗的用量目前并未统一。各国有不同的方案,总体来说诱导治疗最常用的方案是mg/m2,每周4次。

表1各国对AAV治疗中利妥昔单抗用量的推荐

对IgA血管炎,杨娉婷教授也总结了诊治流程:

图8IgA血管炎诊治流程图

对HCV相关MC血管炎,则首选抗病毒治疗,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抗病毒后仍存在的血管炎。而对非感染性且利妥昔单抗抵抗的MC血管炎,可以CD20+贝利尤单抗缓解。

在TAK与GCA诊治的新认识方面,杨娉婷教授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血管炎针对血管生成因子(VEGF等)和抑制因子靶向的可能;

2.超声检查在大血管炎的诊断中与组织学相当,对监测疾病活动至关重要;

3.MRI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用于诊断大血管炎;

4.大血管炎的治疗目标已从控制症状转向减少激素。

多项临床研究给予治疗新证据

一项发表于JAMA的日本研究探讨了利妥昔单抗联合低剂量与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对AAV诱导缓解的影响。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缓解率没有区别。

C5a受体抑制剂(Avacopan)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Avacopan在26周时治疗效果不劣于激素,在52周时持续缓解率优于激素,且副作用较少,可见其在AAV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一项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GPA/MPA的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在儿童患者中体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可减少激素用量、降低血管炎评分。

美泊利单抗治疗EGPA的综述指出,在背景治疗下加入mg/4周的美泊利单抗使更多患者达到了缓解或部分缓解,且显著降低了激素用量。而mg/4周的美泊利单抗虽尚未在欧洲获批适应证,但研究显示其可进一步增加患者缓解率。

最后,杨娉婷教授还针对两个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给予了解答。

对于监测ANCA滴度变化能否用于评估病情的问题,杨娉婷教授指出,ANCA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物,可以用于疾病诊断和活动性的监测。患者在治疗缓解之后ANCA水平会下降,复发前则有ANCA滴度的增加,因此临床上要给予密切随访和

1
查看完整版本: 系统性血管炎怎么治一文盘点2021权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