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家癌症早筛很必要,但用错技术就是害人
TUhjnbcbe - 2025/2/7 17:12:00

癌症防治关口前移已是各界共识,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为重要。随着多样化肿瘤早筛早检技术的推出,到基于不同筛查技术的产品转化应用,肿瘤早筛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前景广阔。

年11月14日,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主办的“首届癌症精准早筛论坛”在广州举办,15余名来自政府部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肿瘤临床、标准制定及技术鉴定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就癌症早筛的政府部门规范、技术前沿、以及在多个癌症领域的应用与成果进行了交流对话,共同探讨未来癌症精准早筛学术应用及产业发展。

国家大力推进肿瘤早期筛查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张文宝处长在论坛上,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三部门的《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他提到,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丰富肿瘤诊疗服务内涵,加强人文关怀,推进肿瘤早期筛查。国家层面再一次将肿瘤早期筛查放在了提高肿瘤诊疗质量的重点地位,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制度设计,针对适宜肿瘤病种制订完善筛查指南,明确安全、有效、经济的筛查方法,结合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推进实施。并提出,要广泛开展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肿瘤早期识别能力和机会性筛查水平,促进早诊早治。

灵魂提问:

癌症要不要早筛?

癌症能不能早筛?癌症用什么筛?

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才能用于筛?

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用上面的灵魂提问,就“基因检测与癌症筛查”从专业角度进行了思辨式的演讲。

李金明副主任提出,不应提倡普遍性癌症筛查,对于肿瘤易感性遗传检测也只能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

一是要有遗传性肿瘤易感性的个人或家族史,二是检测结果可得到充分的解释,三是结果有助于患者或肿瘤风险的家族成员的诊断,或影响期临床治疗或手术。

简单来说,这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家族遗传的,就不需要做普遍性的癌症筛查;如果检测的结果是一堆天书、也没有专业人员可以解读,那就不要去做这个筛查;如果即使检测结果能解释清楚,但在治疗上又没有解决的办法,那也没意义。

李金明副主任同时提到了癌症相关的标志物检测问题,他认为对于这些标志物,如蛋白类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肿瘤标志物、激素类肿瘤标志特、基因类肿瘤标志物,首先需要分清这些标志物是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还是用于肿瘤的筛查?辅助诊断技术不宜用于筛查。

他特别提示,目前除了人乳头瘤病毒(HPV)肿瘤标志特对筛查宫颈癌有特定意义外,尚没有一个特定肿瘤标志物对普通人群筛查有明确的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意义,所以不能用于普通人群的筛查,而只能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如果“用于普通人群筛查”则只会害人!

掌握筛查知识正确防控癌症

癌症早筛并非新生事物,钼靶、CT等皆在临床上被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由于胃肠镜、活检等方法不够便捷,甚至带来痛苦,一提到癌症筛查,很多人的内心是抗拒的。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曾强主任介绍,目前癌症早筛的确还有很多瓶颈需要突破,比如筛查手段匮乏,大部癌症没有推荐的筛查办法,一些传统方法只能做单一癌种筛查,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另外对于一些技术,如结肠镜,人群依从性低,该做早筛的也不去做,即使结肠镜这样的癌症早筛的金标准,高危人群中也只有14%的人做了筛查。

而高危人群正是癌症筛查的重点,把癌症筛查的重心放在高危人群,能够更好地提高筛查效率。“以肝癌早筛为例,乙肝病毒感染者、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者,有慢性肝脏病史等的人群,患肝癌的概率相对较大,因此筛查价值更大、性价比更高。”医院感染内科侯金林主任说。

精准早筛技术带来抗癌新希望

近年来,一些癌症的早筛技术出现了突破性进展,为提升癌症早筛水平提供了助力。论坛汇聚了癌症早筛前沿的蛋白组学、分子标志物、液体活检、大数据和人工通知、甲基化、影像等多个领域的研发专家,对前沿技术研发、应用进行了探讨交流。

论坛同时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家癌症早筛很必要,但用错技术就是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