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静
血液质量是采供血机构的生命线,安全可靠的血液供应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那么,从血液采集到临床应用,一袋血要经历哪些“关卡”?6月18日,记者跟随市中心血站副站长孙亚琴的脚步,探寻一袋血的神秘“旅程”。
许许多多的无偿献血者挽袖伸臂,用热血托起了生命的希望。在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大厅,献血者踊跃而来,有序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初筛。孙亚琴随即讲道:“这是献血前的‘必查项’,一要检查献血者的身体条件是否达标,二要检测血色素、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转氨酶等。按规定项目检验并初步确认血液健康后,献血者方可奉献爱心。”
在机采成分血区域,一份份爱心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记者留意到,每个血袋上都有一张专属的条形码。采血护士解释道,条形码在献血者体检时就已产生,是流转各个环节的“通行证”,也是每袋血的“身份证”,用于追溯和核对,可有效保证血液和用血者的安全。
而令献血者感到好奇的是,“我献的血去哪了?要经过哪些处理?又将送往何处?”原来,市区所有献血点采集到的血液都将汇总在市中心血站,并在此进行更为全面的专业检验。走进成分科,多种大型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工作人员先将刚刚送来的血袋挂在一个圆盘式架子上,再将一根根输血管从血袋里伸出,分别连接在架子下端的小圆盘上,接着又用一组输血管连接起小圆盘和新血袋。
“白细胞输注给受血者,易引起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前必须对血液中的白细胞进行滤除,我们所看见的小圆盘就是滤盘,这一步叫作‘滤白’,是为了减少给受血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使输血更加安全、放心。”孙亚琴说,“因为血液非常宝贵,为了避免浪费,会根据病情需要给患者输送不同的成分血。所以,‘滤白’之后,血液通过离心机等精密仪器分离制备成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液成分制品,依据不同的存储要求进行存储,再放入待检库等待下一步处理。”
与此同时,相应的血液标本正在检验科接受更为严苛的“考试”。所有标本会进行常规血清学检测,包括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抗原抗体、梅毒抗体及ABO血型的定型和RH血型的鉴定,首次献血不能确定的标本会进行疑难血型的再次确认。
此外,位于检验科的核酸实验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场新冠疫情使核酸检测被大家所熟知,一旦被病毒感染,核酸检测能最大程度缩短病毒检测的‘窗口期’,能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并采取措施,所以血液标本在进行血清学检测的同时会进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艾滋病毒的核酸检测。”孙亚琴进而说道,“只有这些项目全部检测合格,血液才可用于临床,不合格的血液由专门医疗废物处理机构处置。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检测的标准和疾病诊断的标准有所不同,血医院临床诊断的依据。”
一直以来,市中心血站把血液质量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规范采供血流程,严把血液安全关。血液只有通过层层严格检测,才能带着“合格”的标签被“放行”。回到“爱心加工厂”——成分科,工作人员为合格的血液制品“打签”,在外包装上注明血型、采血日期、制备日期、失效日期、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等关键要素,再统一送往发血科。
“红细胞1.5U规格:B型2个单位、O型5个单位;红细胞2U规格:B型1个单位”“血小板:A型1个治疗量、B型2个治疗量、O型2个治疗量、AB型1个治疗量”……此时,发血医院发来的“订单”,一一“配货”并反复核对所需血液制品,交由专人护送至目的地。
“血站是连接献血者与用血者的爱心桥梁,但不直接面对患者。当患者需要输血时,医院,医院安全地输送到患者体内。”孙亚琴感叹,一袋血不仅承载着献血者火热的爱心,还承载着血站工作人员沉甸甸的责任心,每一袋血都来之不易且意义非凡。
此外,不少人有所疑惑:“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临床用血却要收费?”孙亚琴郑重解释道:“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其次,血液是无价的,血液本身并不收费,但是血液从采集到临床使用需要一系列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累加了管理成本、质量成本,其间产生的成本费用是由用血者承担的。根据相关规定,无偿献血者累计献血毫升,本人可终身不限量免费用血,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需要用血时,可免费等量用血。”
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社会公益事业,孙亚琴在此呼吁广大市民:“无偿献血,无上光荣。让我们勇敢伸出手臂,捐献热血,守护生命!”
本文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