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丙肝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治疗的新时代,今年更新的国家医保目录中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等3款直接抗病毒药物首次被纳入其中,极大缓解了患者的治疗负担。在丙肝可治愈、治疗可报销的今天,中国消除丙肝的条件已经成熟,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筛查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的问题依旧是拦路虎。
11月14日,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消除丙肝,责无旁贷”全国慢丙肝规范化诊疗项目在北京启动。
“在我国丙型肝炎患者数量至少有七百多万,目前我国每年发现的丙肝病例只有二十万左右,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上述项目启动发布会上指出。
这也意味着我国还有几百万的丙肝患者没有被发现。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上述项目启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要主动筛查、积极干预、加强药物可及性,找到患者、让进入医保的丙肝新药落地才能早日实现消除丙肝的目标。
百万丙肝患者在基层
几百万的丙肝患者都在哪里?在医院感染疾病科工作的王贵强碰到的丙肝患者却不多。
“现在医院和大城市做的很好。我们在北京做临床研究就找不到丙型肝炎病人,不是没有病人而是大量的丙型肝炎患者都在基层。”王贵强表示,基层的卫生条件、公众意识等因素,都影响到了丙型肝炎筛出、诊断和治疗。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次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承办的“消除丙肝,责无旁贷”全国慢丙肝规范化诊疗项目有15医院医院,加上医院参与。
医院正是发现并且诊疗丙肝患者的关键一环,但是基层公众的筛查意识、基层的卫生条件、以及医保在基层的落地情况都导致丙肝患者的筛查、诊疗现状不容乐观。
“有很多在基层的丙肝病人没有被发现,其次是发现了他们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个项目找到更多的慢性丙肝病人,使他们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王贵强说。
基层诊断能力提升,高危人群重点筛查
诊断出丙肝患者从技术层面来说并非难事。丙型肝炎诊断涉及到两个环节,一个是抗体筛查,抗体阳性则需要核酸检测进一步确诊。
因为新冠疫情的影响,现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正在逐步推广核酸检测工作。
5月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应当加强医疗机构实验室建设,医院医院开展建设,使其迅速达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条件;医院也应当同时加强建设,使其逐步达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条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需要随时能够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这对丙型肝炎诊断非常利好,医院做不了核酸检测,医院,病人车马劳顿有的时候就不来了。”王贵强表示,医院核酸检测能力大幅提升后,只要患者的丙肝病毒核酸检测呈现阳性就要进行治疗。
此次丙肝诊疗规范化项目中还提到要建立丙肝患者院内和院间转诊流程。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李六亿在启动会上表示,建立丙肝患者转诊机制,也是一道难题,现在卫生行政部门一直在力推各级医疗逐级转诊的事情,但是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时间。
感染丙肝病毒后,许多人并不会出现症状,也因为这样丙肝一直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王贵强表示,70%多的丙肝病人发现时就已经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病人发现的都比较晚。
因为感染丙肝病毒后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其实也增加了发现丙肝患者的难度,如何找到这些丙肝患者?此次的规范化诊疗项目中也特别强调精准的筛查,即高危人群筛查,对这一人群进行重点突破。
澎湃新闻查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指导性文件《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中提到,丙肝感染高危人群包括:
1.有静脉药瘾史者
2.有职业或其他原因(纹身、穿孔、针灸等)所致的针刺伤史者
3.有医源性暴露史,包括手术、透析、不洁口腔诊疗操作、器官或组织移植者
4.有高危性行为史,如多个性伴、男男同性恋者
5.HCV感染者的性伴及家庭成员
6.HIV感染者及其性伴
7.HCV感染母亲所生的子女
8.破损皮肤和赫膜被HCV感染者血液污染者
9.有输血或应用血液制品史者(主要是年前有过输血或应用血制品者)
10.年前的供血浆者。
新药进了医保,患者还是用不上
在去年底,国家医保局进行的“灵魂砍价”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