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防艾知识血液安全与ldquo窗口期
TUhjnbcbe - 2021/1/29 3:36:00

血液安全

1

目前,我们在血液安全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血液安全简要来说包括血液供应保障和血液质量两方面的内容。那么近年来,我们国家血液供应能力持续提升,无偿献血总量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但是还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二孩*策全面实施、高危产妇数量增加和肿瘤发病率增高等等,都加大了临床用血的需求。同时,由于乙肝、艾滋病等经血途径传播传染病流行特征的变化,输血传染性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血液质量

2

目前,我国对献血者血液进行哪些常规检验来确保血液质量呢?

血液质量作为血液安全供应的生命线,其中血液检测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我国现行的血液质量管理规定,仅血液检验就涉及ABO血型、RhD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病*、乙型肝炎病*、丙型肝炎病*、梅*螺旋体等8个项目检验,其中,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病*、乙型肝炎病*、丙型肝炎病*等3个项目要进行血清学和核酸两种检测。

为进一步提高血站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和保障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血站技术操作规程》版中规定,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验(CLIA)纳入血站血清学检测技术中,联合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对血液中乙肝、丙肝、艾滋等感染标志物进行检测。目前,我国持续强化血站核酸检测质量控制,血液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国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缩短病原体检测的“窗口期”,减低了输血病原感染的残余风险。

什么是“窗口期”感染?输注“窗口期”的血液会造成感染吗?

3

经“窗口期”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是临床输血小概率事件,概率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因为所谓“窗口期”是指从人体感染艾滋病*后到外周血液中能检测出病*抗体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抗体,但是仍具有传染性,只有等到“窗口期”过后,血液中才会有足够数量的艾滋病*抗体可以检测出来。目前血站核酸检测可将艾滋病病*的检测窗口期由原来的3-6周缩短至11天,并将乙肝、丙肝病*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由原来的50天、72天缩短至25天、59天。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由窗口期血源引起的感染不属于医疗事故。

除了“窗口期”因素以外,血站常规检测后的血液,进行临床输血一定是安全的吗?

4

血站检测后的血液,临床输血仍是有风险的。一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可以经输血传播,并可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各国采供血机构均对HIV、HBV、HCV等病原体进行常规检测。但是除了窗口期,还由于检测试剂灵敏度,病*变异,静默感染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的漏检,因此经过常规检测的血液仍存在传播这些病原体的残余风险。同时还存在一些新发再发可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例如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HTLV)、登革热病*、寨卡病*、戊型肝炎病*、巴贝西虫、疟原虫等导致的传染病,仍有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目前国内常规检测没有包括这些检测项目。二是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临床输血还存在输血不良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防艾知识血液安全与ldquo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