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陈立华教授所著《肝病中医临床实践》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去年10月出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肝病患者和临床医师的喜爱。近日,旧金山美洲中医学院教授傅兴国和罗氏药品临床研发亚太中心医学和生物工程博士何正治联名发来一篇读后心得,现予发表,与本网广大读者共飨。
陈立华教授临床工作照
本文作者
傅兴国旧金山美洲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何正治罗氏药品临床研发亚太中心医学总监医学博士生物工程博士
我与陈立华、何正治,同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医研究院)届研究生院同学,方药中教授同门弟子。年毕业后,立华学兄一直深耕劳作于肝病临床治疗,挥汗35余载结果为《肝病中医临床实践》。
乙未隆冬,正治同学欣然赴京。有幸在立华学兄操持下,与北京十几位研究生同学重逢,畅谈三十几年阔别的人生感悟。晚宴之余,立华郑重地将两本《肝病中医临床实践》分赠给正治和我。
陈立华教授著《肝病中医临床实践》
该书从序言到结束,实在是无处不精彩。陈可冀院士和葛维钧教授在序言中已经给予了很高评价。我们读后的真实感受是“书如其人”,实在、实际、实用,从中获益良多。确如正治所言“有感而发,不吐不快”,于是有了此文,谈谈我们阅读此书后的心得。
肝病在现代医学中的定义,不仅包括肝脏的各种病*感染性炎症,更有多种免疫及代谢系统的疾病。中国是世界肝病大国,分别占世界乙肝和丙肝的半数或四分之一。其后遗症包括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医疗问题。本书最大特点是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个方面同时对病*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疑难肝病的病因,病变机理,治疗思路,处方,药物配伍做了详细讨论;作者多年辛苦劳作,硕果的光辉,此书中处处闪现。
认识病因是治疗疾病的不二门径。肝炎“*邪”的概念,中西医均有,但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在肝炎治疗中,笔者观察到不同种类肝炎发病有锐钝快慢不同,将甲肝和戊肝病*称之为“阳湿*”,乙肝和丙肝称之为“阴湿*”。区别最显著之处就是后者没有通过粘膜而直接进入血液。指出:缓慢起病,无*疸或轻度*疸,HBsAg持续阳性的病人易于发展为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变或肝癌。临床多有阳气不足见证,据此提出“通阳助阳解*——造证法”治疗乙、丙肝。详细列出解*助阳,滋阴助阳等方药,见解新颖,足资临床参考。
病因于*,作者特别对清热解*药物与感染性炎症有更加深入的阐释:“清热解*作用,不单纯在抗菌,抗病*,而主要是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密协调,.......由此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了炎症与组织损害。”这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的中西医结合病机理论。因此又指出:清热解*利湿法要分邪之浅深、层次;苦寒勿过,变用甘寒或苦辛,是为提高疗效之着力点。乙型肝炎病*转阴是治疗大难题,对加快转阴作者在实践中体会出:临床影响乙肝病*转阴的七大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良好思路和操作方法。
转氨酶是判定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客观指标。作者认为:现代中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现代理化客观检测相结合模式的新时代。将中医学临床实践向微观循证医学尽可能推进结合,让古老的中医学接受现代检测的考验是必须的途径,也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所以本书中详细讨论了“转氨酶的升降与中药的临床运用”。诸如转氨酶与药物组方的关系,与药物升降的关系,与滋补药用量的关系,与处方结构的关系;同时罗列了中药降酶5个基本方法:清,通,和,补,疏。体现出临床实用性和可重复性。强调指出:在临床中“要重视客观检测的原则”。如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肝炎病*指标等。同时指出:必须仔细分析各种指标的关系和变化,才能得出真确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是传统中医不具备的。
从中西医两个角度解析病机是此书另一特点。如肝硬化病机,中医认为为*,热,痰,瘀交相影响所致。西医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1期:增殖活化期;2期:炎症反应期;3期:炎症反应后阶段(纤维化,硬化)。书中罗列了中西医病变成因及其图解。一目了然,融汇贯通。对开拓治疗思路,大有裨益。
双处方的临床使用,是作者匠心独运。慢性乙肝因缺乏有效抗病*药物而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又因转氨酶反复波动而治疗棘手,而肝硬化的治疗就更为复杂。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双处方”治疗法。可以一方治本,一方治标;也可以一方攻邪,一方扶正;可以一开一合一降......适事为故。处方形式可以一大一小,一汤一丸或一丹。避免了在一张处方中用药过多时产生的相互牵制,防止用药偏激导致的*副作用;两方交替使用,互为铺垫,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情的全局改善。书中详列了临床具体运用,并附有单、双处方治疗例肝炎肝硬化疗程比较资料,极具说服力。
本书在不同肝病治疗的章节后,都详细列出了治疗的药方和单味中药。包括现代医学药理成分,临床疗效分析。加上本书目录编排极为详细方便检索,因此本书又是临床肝病治疗医生极方便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在使用中草药治疗肝病的同时,作者又谆谆告诫:运用中草药是一件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快乐和存在一定风险的事情。第九届全国肝病会议纪要中曾经明确指出存在着“中草药肝炎”的问题。这是当代中医敢于直面现实,敢于坚持科学精神的写照。所以对中草药应该准确了解其有效一面,也应该清楚其*副作用。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借助现代理化检测和其他临床现象所反馈的全部信息。充分体现作者在肝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不懈的求真精神。
纵观立华师兄全书,既有大胆尝试的中、西医理论沟通,又兼临床切实有效的治疗实践。我们认为:这本从临床中来,又回到治疗中去的书,是当下肝病治疗的权威之作,也是临床科研的参考利器。本书确实是医患共惠的一本值得推荐的临床和科研的好书。
陈立华教授简介
陈立华,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医学硕士。曾师从方药中、时振声教授等著名中医大师。从事临床五十年,专研中西医结合内科,擅长肝、肾疾患及肿瘤等的治疗。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肝病科主任,北京市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澳华中医学会荣誉顾问等社会职务。曾应邀出访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TheUniversityofNewcastle,Australia)、约翰·医院(JohnHunterHospital)、新加坡义安中医医院,担任客座教授。
年,澳洲中医学会向陈立华教授颁发荣誉顾问证书
年,陈立华教授在中美传染病学术交流作大会发言
陈立华教授系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双虎清肝颗粒”课题组主要负责人,承担了从课题申请、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以及新药申报的一系列工作,获得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的首席奖,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奖和荣誉奖章。曾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代表论文有《试论当代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基本原则》、《通阳助阳解*法抗HBV传染指标(HBeAg)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若干问题探讨》等。专题著作有《肝病中医辨治释要》、《中医病名研究》、《肝炎》、《肝病中医临床实践》等。在肝硬化、肝癌的治疗中,首创“双处方法”,为治疗复杂慢性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获得普遍好评。
陈医院实验室
年,陈立华教授主持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新药——双虎清肝颗粒的研发”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年,陈立华教授发明的“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来源:世界中医药网
中国医学著作网
欢迎
核心提示:陈立华教授所著《肝病中医临床实践》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去年10月出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肝病患者和临床医师的喜爱。近日,旧金山美洲中医学院教授傅兴国和罗氏药品临床研发亚太中心医学和生物工程博士何正治联名发来一篇读后心得,现予发表,与本网广大读者共飨。
陈立华教授临床工作照
本文作者
傅兴国旧金山美洲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
何正治罗氏药品临床研发亚太中心医学总监医学博士生物工程博士
我与陈立华、何正治,同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医研究院)届研究生院同学,方药中教授同门弟子。年毕业后,立华学兄一直深耕劳作于肝病临床治疗,挥汗35余载结果为《肝病中医临床实践》。
乙未隆冬,正治同学欣然赴京。有幸在立华学兄操持下,与北京十几位研究生同学重逢,畅谈三十几年阔别的人生感悟。晚宴之余,立华郑重地将两本《肝病中医临床实践》分赠给正治和我。
陈立华教授著《肝病中医临床实践》
该书从序言到结束,实在是无处不精彩。陈可冀院士和葛维钧教授在序言中已经给予了很高评价。我们读后的真实感受是“书如其人”,实在、实际、实用,从中获益良多。确如正治所言“有感而发,不吐不快”,于是有了此文,谈谈我们阅读此书后的心得。
肝病在现代医学中的定义,不仅包括肝脏的各种病*感染性炎症,更有多种免疫及代谢系统的疾病。中国是世界肝病大国,分别占世界乙肝和丙肝的半数或四分之一。其后遗症包括肝纤维化,肝硬化,乃至肝癌,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医疗问题。本书最大特点是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两个方面同时对病*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疑难肝病的病因,病变机理,治疗思路,处方,药物配伍做了详细讨论;作者多年辛苦劳作,硕果的光辉,此书中处处闪现。
认识病因是治疗疾病的不二门径。肝炎“*邪”的概念,中西医均有,但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在肝炎治疗中,笔者观察到不同种类肝炎发病有锐钝快慢不同,将甲肝和戊肝病*称之为“阳湿*”,乙肝和丙肝称之为“阴湿*”。区别最显著之处就是后者没有通过粘膜而直接进入血液。指出:缓慢起病,无*疸或轻度*疸,HBsAg持续阳性的病人易于发展为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变或肝癌。临床多有阳气不足见证,据此提出“通阳助阳解*——造证法”治疗乙、丙肝。详细列出解*助阳,滋阴助阳等方药,见解新颖,足资临床参考。
病因于*,作者特别对清热解*药物与感染性炎症有更加深入的阐释:“清热解*作用,不单纯在抗菌,抗病*,而主要是对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进行精密协调,.......由此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了炎症与组织损害。”这是从临床实践中得出的中西医结合病机理论。因此又指出:清热解*利湿法要分邪之浅深、层次;苦寒勿过,变用甘寒或苦辛,是为提高疗效之着力点。乙型肝炎病*转阴是治疗大难题,对加快转阴作者在实践中体会出:临床影响乙肝病*转阴的七大相关因素,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良好思路和操作方法。
转氨酶是判定肝功能损伤的重要客观指标。作者认为:现代中医已经进入了一个与现代理化客观检测相结合模式的新时代。将中医学临床实践向微观循证医学尽可能推进结合,让古老的中医学接受现代检测的考验是必须的途径,也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所以本书中详细讨论了“转氨酶的升降与中药的临床运用”。诸如转氨酶与药物组方的关系,与药物升降的关系,与滋补药用量的关系,与处方结构的关系;同时罗列了中药降酶5个基本方法:清,通,和,补,疏。体现出临床实用性和可重复性。强调指出:在临床中“要重视客观检测的原则”。如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肝炎病*指标等。同时指出:必须仔细分析各种指标的关系和变化,才能得出真确结论。因为这样的结论是传统中医不具备的。
从中西医两个角度解析病机是此书另一特点。如肝硬化病机,中医认为为*,热,痰,瘀交相影响所致。西医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1期:增殖活化期;2期:炎症反应期;3期:炎症反应后阶段(纤维化,硬化)。书中罗列了中西医病变成因及其图解。一目了然,融汇贯通。对开拓治疗思路,大有裨益。
双处方的临床使用,是作者匠心独运。慢性乙肝因缺乏有效抗病*药物而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又因转氨酶反复波动而治疗棘手,而肝硬化的治疗就更为复杂。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双处方”治疗法。可以一方治本,一方治标;也可以一方攻邪,一方扶正;可以一开一合一降......适事为故。处方形式可以一大一小,一汤一丸或一丹。避免了在一张处方中用药过多时产生的相互牵制,防止用药偏激导致的*副作用;两方交替使用,互为铺垫,相得益彰,有利于病情的全局改善。书中详列了临床具体运用,并附有单、双处方治疗例肝炎肝硬化疗程比较资料,极具说服力。
本书在不同肝病治疗的章节后,都详细列出了治疗的药方和单味中药。包括现代医学药理成分,临床疗效分析。加上本书目录编排极为详细方便检索,因此本书又是临床肝病治疗医生极方便的参考书和工具书。在使用中草药治疗肝病的同时,作者又谆谆告诫:运用中草药是一件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快乐和存在一定风险的事情。第九届全国肝病会议纪要中曾经明确指出存在着“中草药肝炎”的问题。这是当代中医敢于直面现实,敢于坚持科学精神的写照。所以对中草药应该准确了解其有效一面,也应该清楚其*副作用。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借助现代理化检测和其他临床现象所反馈的全部信息。充分体现作者在肝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不懈的求真精神。
纵观立华师兄全书,既有大胆尝试的中、西医理论沟通,又兼临床切实有效的治疗实践。我们认为:这本从临床中来,又回到治疗中去的书,是当下肝病治疗的权威之作,也是临床科研的参考利器。本书确实是医患共惠的一本值得推荐的临床和科研的好书。
陈立华教授简介
陈立华,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医学硕士。曾师从方药中、时振声教授等著名中医大师。从事临床五十年,专研中西医结合内科,擅长肝、肾疾患及肿瘤等的治疗。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肝病科主任,北京市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澳华中医学会荣誉顾问等社会职务。曾应邀出访澳大利亚纽卡索大学(TheUniversityofNewcastle,Australia)、约翰·医院(JohnHunterHospital)、新加坡义安中医医院,担任客座教授。
年,澳洲中医学会向陈立华教授颁发荣誉顾问证书
年,陈立华教授在中美传染病学术交流作大会发言
陈立华教授系国家“六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双虎清肝颗粒”课题组主要负责人,承担了从课题申请、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以及新药申报的一系列工作,获得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的首席奖,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奖和荣誉奖章。曾在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杂志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代表论文有《试论当代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基本原则》、《通阳助阳解*法抗HBV传染指标(HBeAg)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若干问题探讨》等。专题著作有《肝病中医辨治释要》、《中医病名研究》、《肝炎》、《肝病中医临床实践》等。在肝硬化、肝癌的治疗中,首创“双处方法”,为治疗复杂慢性病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获得普遍好评。
陈医院实验室
年,陈立华教授主持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新药——双虎清肝颗粒的研发”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年,陈立华教授发明的“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获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来源:世界中医药网
中国医学著作网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