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今年的诺贝尔奖都给了谁看复旦研究生们解读
TUhjnbcbe - 2021/5/23 18:24:00

[INTRO]

近期,年诺贝尔奖得主名单陆续公布。截止到昨天,随着经济学奖的尘埃落定,年诺贝尔奖得主名单已经全部出炉。

让我们跟随复旦研究生们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今年的诺贝尔奖,看看这些奖项都颁发给了谁吧!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让好医好药尽早惠及全球病患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HarveyJ.Alter、MichaelHoughton和CharlesM.Rice。三位科学家的开创性贡献,是鉴定出一种新型病*,即丙型肝炎病*。

丙肝病*的发现能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或将成为今后科学家们抵御病*性疾病的一项里程碑。丙型肝炎或许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重要病种,但对其的研究集中体现了病*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丙肝病*的发现使高灵敏性的血液检测技术得以开发,基本上消除了全球许多地区人群出现的输血后肝炎的发生,极大地改善了全球人群的健康。同时,这一研究促使科学家们快速开发针对丙肝病*的抗病*药物,让我们看到了丙型肝炎治愈的奇迹,为消灭丙肝带来新的希望。

与丙型肝炎的斗争似乎已经进入了尾声,但科学家的努力还没有结束。目前,甲肝和乙肝都已经有了预防疫苗,但丙肝还没有疫苗。与甲肝和乙肝病*相比,丙肝病*更容易变异,这给丙肝疫苗开发工作带来了复杂的挑战。此外,在全球推广丙肝的直接抗病*治疗依然任重道远,面对少部分丙肝病患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我们需要继续投入研发力量,同时也需要进一步降低研发成本,让好医好药尽早惠及全球病患。

(基础医学院级病原生物学系博士生张扬)

?

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类探索的无穷欲望和不懈努力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为两部分,一半颁发给RogerPenrose以表彰他“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广义相对论的一个有力预测”,另一半由ReinhardGenzel和AndreaGhez共享,奖励他们“发现了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致密天体”。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原因都指向了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黑洞。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证明黑洞存在对我们理解宇宙十分重要。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理解黑洞以及利用黑洞进行科学研究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评奖委员会主席也特别指出了如何在黑洞附近的极端条件下检验我们的引力理论的问题。除了检验引力理论外,黑洞如何影响星系的演化、黑洞吸积盘的性质等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

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证明黑洞存在的理论和观测工作,也让我们看到天文观测在帮助我们理解物理规律这方面的重要性。事实上,数百年前第谷和开普勒对行星位置观测就为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做出了重要的提示。

ReinhardGenzel和AndreaGhez发展了很多技术克服观测上的困难(星际介质的吸收和地球大气的影响等),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最终确认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理论和解释天文现象有重要的作用,观测技术的飞跃几乎总是能带来振奋人心的成果,几年前LIGO/VIRGO发现引力波就是一个例子。幸运的是,当前有很多在建新一代仪器,未来会陆续地投入使用,相信天文学会继续带来有趣的发现!当然,研究人员付出的巨大努力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人类探索的无穷欲望和不懈努力才是打开真理大门的钥匙。

(物理学系级直博生刘鸿辉)

?

诺贝尔化学奖

在众多领域发挥更广阔、更显著的作用

年10月7日,诺贝尔化学奖揭晓,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法国)和珍妮弗·道德纳(美国)因为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CRISPR/Cas9“基因剪刀”,双双获奖。

从20世纪末开始,人类对于遗传密码——基因的研究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寻找基因编辑的方法。为此,在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先后发现,并成熟应用了三代“基因剪刀”技术,锌指核酸酶(ZFNs)、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s)、CRISPR/Cas9技术,科学家们还一直在寻找更安全更高效的基因编辑方法。通过这些“基因剪刀”,能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这个序列位点上切开DNA,达到编辑基因的目的。

在这些基因编辑技术中,CRISPR/Cas9技术是现在应用在生物实验中最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它原本是细菌和古菌进化出来用于抵御外来病*及质粒DNA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可以用Cas核酸酶切除外来病*及质粒的的DNA。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模式图

现如今,CRISPR/Cas9技术已经运用到了数不清的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实验研究中,其涉及的应用范围也很广阔,遗传病治疗、病原微生物引发疾病的治疗、肿瘤治疗、转基因技术、生物进化研究等。

例如,年1月美国首次使用CRISPR治疗肿瘤临床试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疗工作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内源性TCR和PD-1,转入靶向NY-ESO-1的TCR到T细胞内,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滑膜肉瘤与黏液样脂肪肉瘤、黑色素瘤的患者。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等成功治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

又比如,在艾滋病疗法的研究中,很多课题组致力于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切除易感细胞表面的病*结合域,或者切除被感染细胞基因组内的艾滋病*基因序列,从而可能达到完全治愈的目标。

CRISPR/Cas9“基因剪刀”作为基因编辑技术里比较成熟和常用的一种,虽然它在安全性、效率等方面仍然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其发现和应用发展在生物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断实验研究,CRISPR/Cas9“基因剪刀”将会在很多不同的领域发挥更广阔、更显著的作用。

(生命科学学院级硕士研究生王菁)

?

诺贝尔文学奖

好的文学有不同的面貌

近日,年诺贝尔文学奖结果揭晓,美国桂冠诗人露易斯·格丽克(LouiseGlück)成为近十年来第四位获此殊荣的诗人。这位匈牙利裔犹太人的创作风格可谓泾渭分明,在前期创作历程中,格丽克以希腊罗马神话为基本面,将婚姻破裂、死亡等等主题以及恐惧、犹疑的感情在隐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形成了晦涩、凄冷、痛苦的诗风。年后,格丽克逐渐收敛了创作中的负面情绪,转为更加平和、朴素的表达方式。格丽克荣获诺奖的理由,正是因为“她无可挑剔的诗意之声,以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一个世界级奖项的颁布,必然伴随着欢呼与惊奇,露易斯·格丽克将个人生命境遇和对人类生存的思考转化为诗,探讨爱、生与死等永恒的命题,这也使诗歌——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在特殊的年赋予诺贝尔文学奖以非同寻常的意义。不同于风格各异的小说创作样式,诗歌将目光集中于文字和词语的艺术性组合及其隐晦的意义,因而形成一种更为微妙、复杂的抒情方式,但在另一意义上,它也不失为一种见证历史的重要力量。从诗歌等文学形式的现实传播角度视之,诺贝尔文学奖是严肃文学经典化的标杆,其颁布使相对冷门的优秀作家作品获得了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转译、流传的契机,为纯文学铺设了通往大众的广阔路径。与此同时,在地域、性别与文学领域等方面的平衡,也呈现出诺贝尔奖对社会公共议题的观照和对当代性、全球性的重视,文学与时代、艺术与*治等多重因素的平衡,共同营造出了世界文学共同体的诗意景观。

(中国语言文学系级硕士研究生程驰也、邢书玮)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美国当代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对于国内读者而言,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对于当代美国诗坛而言,格丽克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她的诗歌中,个体的价值得到了确认,琐碎日常中的诗意也被挖掘并呈现出来。作为女性诗人,格丽克在创作中展现了女性特有的生命体验,但又不仅于此,而是超越性别的窠臼,放眼历史长河,创造性地将神话、寓言融入诗歌,探讨人类存在的根本性命题。在众声喧哗的美国文坛中,格丽克始终是静默的书写者,与中心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也正是这种姿态,使她得以专心在诗歌的世界里默默耕耘,收获累累硕果。

在每位读者心中,好的文学有不同的面貌。面对格丽克的作品,你大可以徜徉在她充满诗意的文学海洋中,也可以因其多义、拗口的表达而皱起眉头。尽管如此,诺贝尔文学奖的重大意义却不能被漠视。一方面,由于该奖项评选出的作品多为具有重大意义的纯文学作品,而这部分作品的读者往往局限在专业院校的研究者和相对小众的爱好者群体中,与社会大众存在隔阂。借助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响力,这部分作品可以被更多读者阅读、喜爱,增加文学市场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诺贝尔文学奖虽面向世界,其实还是以西方世界的眼光和标准对作家、作品进行品评,因此亚非拉作家极少获奖。这当然是一个局限,但同时也启发我们以此为参照,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学,再回头来更好地建设本国的文学事业。

(中国语言文学系级硕士研究生曾慧祺)

?

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和平奖的一次“回归”

当地时间年10月9日,年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奖项被授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以表彰其“在对抗饥饿问题上所做的努力,为改善遭受冲突影响地区的和平条件所作的贡献,以及其在防止将饥饿问题作为战争和冲突的武器方面,发挥的推动作用”。

作为备受瞩目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奖项,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当其时、正当其位。当前,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个别大国领导人却为一己之私利退出全球合作,弃全世界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人权不顾,加剧了各国人民特别是欠发达国家人民的生存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正是在提醒我们,要在应对本国问题的基础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年的诺贝尔奖都给了谁看复旦研究生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