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坦克手贝塔。IVD行业的小兵一枚。
这一篇,我们继续说分子诊断。
昨天我们说到了PCR方法解决了病原微生物诊断的很多问题,其实优势不止前文提到的那些,总结一下优势大概有以下几点:
灵敏度高,能缩短检测窗口期,原来检测不出来的样本,现在能检测了,原来发现不了的病人,现在能发现了;
特异性强,更不容易出错,结果的可靠性很高。
直接检测微生物本身,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如果检测的是抗体,因为感染之后体内的抗体还会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是保护身体免于二次感染的机制,但是也就无法判断一个人如果抗体检测阳性,到底是现在还有感染,还是已经病好了。这也是新冠疫情以来,国家发布了8版指南,一直把核酸检测列为确诊依据,中间只把其他检查短暂列为参考证据,之后国内不论何地发生疫情,一定是全员核酸检测,而不是其他检测;
对于病*等不容易培养的微生物,检测起来也很容易,其实PCR做细菌检测的项目也有,但是比较少,因为综合优势不如病*等这些项目那么明显,所以应用相对少;
能做到定量,可以跟踪微生物含量的变化,最典型一个案例,对于乙肝或者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病*含量,是观察药物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还有一个优点是快,相对传统方法来说是质的差距。一个标准的PCR反应,从头做到尾,基本上三四个小时就够了,当然,实验室还有很多辅助的工作要做,但是前前后后算下来,基本PCR检测的项目一天内都能得到结果,如果不能,那也不是技术的问题。作为对比的是,如果做一个细菌培养,花个两三天是正常水平,如果是结核分枝杆菌,可能得一个月。
以上这些优势,让PCR技术在感染诊断领域大放异彩,也是临床诊断中应用最多的方向,甚至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实验室,只有感染诊断的项目。
但是PCR除了做感染诊断,还能做别的吗?
作为一个解开密码本的工具,PCR技术不光能让我们了解敌人,也能帮我们更好的认清自己,所谓见天地、见万物、见自己。
我们还是再复习一下遗传中心法则吧,这次上图:
到了“见自己”的阶段,PCR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也不少。
首先是遗传病的诊断和预防。遗传病其实也挺复杂的,包括好多类型,笼统的说,因为基因发生了我们不想要的变异,导致身体功能出现异常。有些遗传病需要人多力量大,是多个基因突变协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就比较厉害了,一个碱基的变异就导致了明显的病理状态。用PCR的方法就能方便的确定这种一个或者几个碱基的关键先生到底什么面目。
比如血友病患者,凝血功能不正常,一个小伤口就可能血流不止。地中海贫血,由于血红蛋白结构不正常,红细胞不能正常执行运输氧气的功能,氧气不足,可是分分钟要死的事情。这两类病其实都不是单一的病症,分为很多型别,发病机制和严重程度都不相同。使用PCR等分子诊断的方法,就能快速鉴别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遗传病算是天赋不足,还有一种是后天突变,最严重的就是肿瘤。目前已经知道一些肿瘤常伴随一些特征性的基因变异。
其实肿瘤的发生也并不容易,虽然细胞突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是多数的突变,直接就导致细胞功能不正常而死掉了,能活下来的,也很难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要突变的恰到好处,既要让细胞活,还能躲过免疫系统的执法行动,所以突变的结果常常“英雄所见略同”,有很多高频突变。检测这些突变,就能很快速的确认肿瘤,甚至能确定分型,而且还诞生了一些针对这些突变的靶向药物。这都是人类对抗肿瘤过程中的进步。
比如,Bcr-Abl融合基因,是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而且如果确诊,还有针对这个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效果不错。呃,这个药就是《我不是药神》中隐喻的那个格列卫。针对其他肿瘤的靶向药,也都是有针对性的突变位点的,所以吃药前要做分子(基因)诊断。
除了遗传病和肿瘤,PCR还能检测一些很有意义的变异,多数是一些关键酶,反应出来的是人与人的体质差异。比较娱乐一点的是喝酒基因的检测,酒量不能随便练;用的最多的是叶酸代谢基因,孕妇补充叶酸的量会参考;需要降血压、降血脂还有抗凝血的人群,可以根据基因层面的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等等。这其中,相对常见的一些项目还是非常靠谱的。
好了,分子诊断今天还是没有说完。下一篇继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